昨夜的黒甜一觉,让我的体力恢复了很多。看来,我们对高原也在逐渐适应,人没那么容易被打倒。
昨晚昏昏沉沉,来不及观察周边环境,其实我们的客栈也是很有特色的。它在高原的一个小村里,海拔4500米。小村庄有十来户人家,都是印地安人,他们以饲养羊驼和骆驼为主,在山坡边角也种些玉米自给自足。这家客栈自然也是环保客栈,节电、储水、无wifi。
我突然发现这里的门窗很有特色,是一种充满了蜂窝状小孔的材质,本色不刷漆,像木材又不完全像,即便是木材,也不是我们常见的木料。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这种材料是那种棍状的仙人掌,要生长50年以上,长成了“树”才能使用,它可以做门窗,也可以用来当房椽。虽然它的硬度密度都不如木材,但因地制宜,这里虽然没有树,那漫山遍野的仙人掌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高原晚上很冷,我们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彼此笑话对方的前言不搭后语,哈哈大笑时,还捂着胸口,按着太阳穴……自个都顾不过命来,还不忘笑话别人。
一家印第安人走了进来,男女大小共十几口子,最小的还在襁褓中。他们身穿麻制土服,腰间系着草绳,是来给我们表演歌舞的。说是歌,其实是简单的劳动号子,从头到尾一个调,高度重复……舞即是最真实的耕作过程。老老少少排成队,步伐两前一后,千篇一律。从耕地,撒肥,下种,除草,收割,一直到欢庆丰收……每一个细节都不落下,所有过程都在这“两前一后”的步伐中完成。他们用十几分钟演绎了印第安人一年的劳作过程,这歌舞无疑源于生活,也完全的忠于生活。
从dna来看,印第安人为亚裔的蒙古人种。关于印第安人如何成为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有这样一种说法——
很多很多年前,亚裔的蒙古人异军突起,他们是马背民族,彪悍勇猛,骑兵在早年间的兵器时代有着战术上的绝对优势,所以蒙古族一时强盛到无敌。他们征服了亚欧大陆720个民族,占领了亚洲欧洲五分之四的疆土,一时所向披靡。蒙古人想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还有多少地方可以让他们生存?这个民族崇尚太阳,于是他们商定,以家族或部落为单位,从一个中心出发,沿太阳放射光芒的方向四散行走,走多远,民族的疆域就有多大,到了水草肥美的地方就驻扎下来,把它建成自己的新家园……我想,那肯定是一次经年累月的长途迁徙,也是历史上最壮烈的首次大移民。
那时,白令海峡还是冰封一片,勇敢的蒙古人追逐着野兽穿越了白令海峡,到了美洲。美洲有着高原湖泊和丰饶的牧场,是一片未开发的天堂,也是无人与之相争的天地。蒙古人驻扎下来,他们在这里自由驰骋,繁衍子孙,除了放牧和狩猎,也学会了种田和打鱼……很多很多年过去,他们成为了印第安人,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印加文明……
无论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少,今天的安第斯高原,确确实实还生活着很多印第安人,他们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尽管多代杂交稍稍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他们骨子里仍然流淌着蒙古人的血液,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还在继续书写。
玻利维亚是美洲印第安人比例最高的国家,这里地处高原,开发资源较少,欧亚的移民也少,但这恰恰成全了印第安人。一代又一代,他们早就习惯了高原生活,再加上他们自由奔放的天性,鲜有人烟的高山峡谷真正成为了他们的天堂。
这个印第安人的小村庄,房屋很简陋,但在村头却有个很像样的学校,尤其是校舍前有个非常标准的足球场,这让我们十分惊讶,也令我们特别感慨。玻利维亚是个穷国,高原居民又很分散,有学校已经不错了,这样好的足球场,是要花大经费的,可见政府没有忘记这高原上的散落人家,也让我们见到了玻利维亚政府“绝不穷教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