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空里,孙康和孙观兄弟虽然已经被金侯所杀,但是,他们公然做出背叛昌霸,甚至是背叛整个泰山军的事情,而作为大哥的臧霸在事先知情的情况下,居然也没有派人提前通知昌霸,小心防范曹军越境进攻开阳县。
别说昌霸了,整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凡是知晓其中内情的人也全都心寒不已,因此,昌霸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自动脱离泰山军,离开琅琊郡,且第一次非常明确而主动地投效刘备麾下效力的时候,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他的选择了。
事实上,这次的事件,臧霸虽然非常愤恨刘备的手下杀了他的两个兄弟,但是,也为泰山军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
孙氏兄弟被杀,昌霸主动离开,之前能够与刘备,袁谭,甚至是曹操相抗衡的泰山军也从其最鼎盛的时期,彻底走上了衰败之路。
臧霸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的确是非常强,但是,他在这件事情上的选择却是错的。
昌霸走后,泰山军中剩下的头领级将领还有五个,其实应该是三个才对,臧霸,还有吴敦、尹礼算是老兄弟了,另外两个人,原本却是从曹操那里逃到泰山军中叛将——徐翕、毛晖。
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儿。
有得时候,人如其名,吴敦和尹礼两个人的性格,就如同他们的名和字一般,吴敦为人敦厚,性格有些愚忠,故此,明知道臧霸在昌霸驻守的开阳县被夏侯渊突袭强攻这件事情上,做得有些不地道,可他依然还是选择继续跟着臧霸这个大哥混。
而尹礼却不同,他名字中带一个‘礼’字,而他的性格恰恰也是做事有些死板,守礼,在他看来,不管昌霸亦或者孙氏兄弟做出何种选择,最终选择谁作为他们将来效忠的君主,全都是个人的选择。
不过,此次事件之中,让泰山军中众头目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家都还未撕破脸之前,臧霸居然选择坐视泰山军中内斗。
很显然,臧霸的这种做法,最终不但已经寒了昌霸的心,也同样是寒了尹礼的心。
更何况,在这个时空里,整个天下的局势已经全部被金珏搅得混沌不清,以往青州刺史部和徐州刺史部境内的那些在心里面早就已经认定刘备最终还是守不住徐州的有识之士们,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被现实啪啪打脸了,而昌霸最终选择投效刘备,真得一定就是错的吗?
曹操突然向西进兵,进攻他的盟友马腾,进而成功夺取了关中三辅,虽然曹军这一次在军事上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实力,但是,他的这一个选择,不同样也昭示出,曹操一方不但惧怕河北霸主袁绍会突然进攻中原,而且,他更加惧怕自己的生死大敌金珏,在夺取益州之后,进而出兵夺取整个关中三辅和凉州。
天下局势,真得就未必像大家之前想的那么的简单!
因此,尹礼经过几经权衡之后,听从他自己军中军师的建议,突然公开举兵转投到袁谭的麾下。
袁谭闻讯之后,自然是大喜过望,这还是他入主青州刺史部之后,第一次有地方军阀成建制地主动举兵投效到他麾下。
尹礼所部兵马虽然人数并不多,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而且,其中也同样夹杂着一些士兵的家属,如果真要较真的话,他军中的战兵实际人数也只有八千人左右。
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袁谭是个昏聩之人,可他心里面还是很明白,尹礼所部士兵总数即便不多的,但是,那可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兵,而不是像袁谭自己军中那样,五万多兵马当中是,四万多,超过八成,乃至以上的士兵都是新从民间招募而来的士兵,新兵。
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尹礼提出唯一一个条件,就是要担任青州刺史部境内属郡东莱郡的太守,不过,他也向袁谭做出承诺,在一年之内,他会将被辽东太守公孙度派兵占据的部分东莱郡的领土夺回来。
袁谭知晓之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尹礼提出的这个条件。
实际上,建安六年,青州刺史部境内最惨的一个郡,其实就是东莱郡。
之前,东莱郡东南部地区就曾经被泰山军占据过,后来,迫于袁绍强大的实力,臧霸做主主动将泰山军占据的部分东莱郡全部交还给了袁谭,而之前出兵攻占这片领土的将领,就是投奔臧霸的兖州叛将徐翕和毛晖。
徐翕和毛晖奉命主动撤兵之后,刚刚遭遇过兵劫地东莱郡境内的百姓因为不堪继续忍受袁谭的暴政,故而,其中一部分纷纷举家逃进了被公孙度部将所占据的东莱郡那部分领土,一部分却被闻讯而来的东海郡商船运回了东海郡。
因此,现如今被袁谭所占据的东莱郡南部地区,反而几乎变成了无人区,其境内剩余的百姓甚至已经不足五万人。
而青州刺史部境内,情况最好的两个郡国——乐安国和平原国,原来的国相就是之前还只是袁谭部将,现如今却因为陈琳的举荐,已经正是成为袁绍手下得力干将的管统。
实际上,因为地缘的关系,同时,也因为袁谭在徐州偷袭战中十分拙劣的表现,让早就已经对他很是失望的袁绍变得更失望了,也因此,袁绍便趁着袁谭这一次战败之事,间接剥夺了长子对青州平原国的管辖权。平原国虽然名义上还属于青州,但是,其新任国相管统却只需要向袁绍复命即可。
这对袁谭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首先,失去了其境内唯一一个对他既忠心,且非常有能力的部下。
其次,进一步从主要继承人的位置上向下滑落。
这个时候,袁谭也已经能够感觉得出,袁绍心里面已经有了想要用幼子袁涣替换他这个长子,成为最终继承人的决心了,而间接剥夺袁谭对平原国的掌控权,就是袁绍最终做出选择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