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华是平江县教育局纪检科的科长,这天,他收到一封举报信,信中写道:“双塔寺中学的初二(1)班班主任于建国,在发贫困生补助金时,徇私舞弊,给孙强150元,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请你们给予查处。”平江县是个有名的贫困县,县里对贫困生给予适当的补助,目的是想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违纪!李云华不由得火往上撞,他叫上秘书小王,开车直奔双塔寺中学。
李云华的突然光临,让双塔寺中学的教师们感到很惊讶,他们不知出了什么大事,议论纷纷。校长试探问:“李科长,你来我们学校,有什么指导啊?”李云华沉着脸说:“把初二(1)班的班主任叫来。”校长张巴张巴嘴,想探听一下什么事,看到李云华那个样子,又把话又咽了回去,只好乖乖地去叫了。
很快,一个敦实的中年汉子走进来,拘谨地站在李云华跟前,不知所措地看着李云华。李云华扫了他一眼问:“你就是初二(1)班的班主任于建国?”那个中年汉子点点头,“我就是于建国。”李云华审视着他,严肃地问:“把你们班贫困生补助金发放记录本,拿来给我看看。”于建国的身子微微地颤了一下,“哎”了一声,转身出去了。过了好一会儿,于建国才拿着一个本子进来。李云华翻开那个记录本子,一眼就看到有个叫孙强的名字,下面果然写着150元。比孙强稍少一点儿的,是一个叫魏宝林的学生,140元。其他的学生相对就较少了。李云华不动声色地合上本子,吩咐道:“把孙强同学叫来一下。”
孙强是一个虎头虎脑的男生,他低着头走进来,站在一边,不敢正视李云华。这个男生穿着一身得体的牛仔装,如果不是在这样的乡下中学,把他往城里孩子堆一放,还真的看不出他是个乡下孩子。李云华尽量温和地问:“你是哪个村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的?”孙强怯生生地回答:“双湍子村的,爸爸在蒙山石子矿干活儿,妈妈去年就得病没了。”没娘的孩儿!李云华再次仔细地打量了孙强一会儿,他穿得虽说不算讲究,但也很整洁干净,哪像一个没妈的孩子?说不准于建国从中做了安排,便轻轻地“哼”了一声,对着校长和于建国说:“走,我跟你们一起到孙强家看看。”说完不等他们答话,就站起身走了出去。
孙强住的双湍子村离学校有十几里山路,坑坑洼洼的,有好几次,李云华的轿车差点儿抛了锚。进了孙强的家里,李云华的心不禁“咯噔”一下,几间破旧的瓦房,几套陈旧的家具,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炕头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听到有人来,磨蹭着挪下地问:“谁呀?”于建国赶紧跑过去扶住她说:“大娘,是县里的领导,还有我们校长,来看你们来了。”老太婆愣了愣说:“你看看,我们家这个样,没法见人啊,快快,里屋坐。”
李云华坐到老太婆身边,拉住她那双干瘦的手问:“大娘,你身子骨可好啊?”老太婆说:“好好,我这个老不死的就是经活。你说孙强她妈,年纪轻轻的,说没就没了。”她说不下去了,两行浑浊的泪簌簌地淌下来。李云华没想到会是这样,心不禁一颤,停了一会又问:“孙强他爸爸还好吧?”老太太苦笑了一下,“好什么好,苦命的人啊。孩子她妈摊上那个病,为了治病,他在石子厂拼命地干,赚的钱都给孩子她妈搭上了,也没救回她的命。如今,他动不动就咳嗽个没完没了的,听说是什么粉尘病,唉。”
李云华的心被震撼了,说:“大娘,你放心。孙强这孩子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政府会关照他的。”老太婆感激地说:“谢谢你们了,他妈没的时候,就嘱咐我,看好这孩子。说实在的,你别看我们家里穷,在吃上用上,我没亏着这孩子。不能叫人家看出来,没娘的孩子没人疼,是不是?”可怜可敬老人心啊!
李云华转身对校长说:“这正是我们要救助的对象,还要加大力度,回去后,我要组织全县师生,为孙强进行一次捐款活动。”于建国张张嘴,想说什么,校长急忙扯了下他的衣角。接着李云华掏出包里所有的钱,放在炕头上说:“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你就收下吧!”其他的人也纷纷掏出自己的钱。
回来的路上,李云华心情颇为复杂,写那封信的人是谁,他想干什么,难道是诬告?李云华又拿出那个贫困生补助金发放记录本,当他的目光落到“140元”这几个字上时,心里不禁一动,莫非问题就在这里?他随口问了一句:“那个补140元的魏宝林,在哪住?”这下子,于建国的脸色一变,支吾着说:“他,他在坨子村住,他们家离这儿很远。”话里有明显的搪塞之意。李云华轻轻冷笑了一下,对司机吩咐一声:“转头,开车,去坨子村。”
魏宝林家住在县城的近郊,在一幢旧式的老平房里,李云华他们见到了魏宝林的父母。听说他们是县里领导,赶紧端上水果和饮料。李云华看到墙上挂满魏宝林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各种奖状,不禁暗叹一声,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魏宝林几乎囊括了中学生所有的荣誉。一了解,李云华才知道,魏宝林父母都在县里打零工。这样的学生家虽然不像孙强家那么困难,但也勉强符合救助的对象。
回到学校,李云华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一语不发,难道自己错了?那封举报信的字,写得很幼稚,估计写信的是个学生。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学生反映的情况应该是真实的,可自己又不能一个一个地查下去吧。
李云华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冷地瞟了于建国一眼,面沉似水地问:“你在发放这笔贫困款中,有没有不该给的给了,该给少的给多了?我希望你如实汇报,我会给你一个改正的机会,否则一定严肃处理。”
于建国低下头,怯生生地说:“李科长,我是犯了错误,就是那个魏宝林,我给多了,其实他只属于50元那个档次。”李云华紧逼着问:“为什么要偏袒他,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勾当?”
于建国激灵灵打了个冷战,他听出了李云华的话外之音,抬起头直视着李云华,“勾当,绝对没有,给他加了点儿,是因为他是我们班的高才生,大家都指望他出才呢。如果说有私心的话,就是老师对好学生的偏爱。”说完,于建国递上魏宝林的作业和成绩单。
李云华刚才只是想吓唬他一下,故意把问题严重化,让他引起警示。李云华边接过那些本子边说:“知错就好,把给魏宝林多余的部分,给孙强补上吧,他才是真正急需救助的学生。我回到教委后,马上办给孙强捐款的事。这事你们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可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啊。”
于建国没答话,校长也没吭声。李云华感到挺奇怪,抬起头,看了看这两个表情有些异样的人问:“怎么?有困难?”于建国咬了咬嘴唇,吐出两个字:“不可。”
李云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他疑惑地盯着于建国。“为什么,像他那样的贫困生,难道不需要救助?”于建国底气十足地说:“需要,但对他来说是不需要的。他虽然家贫,但确实也不是一个上进的学生,成绩倒数,捣乱出名。而且,而且明年,他过了16岁,马上就要辍学了。”
“为什么?”
于建国无奈地说:“他爸爸早已给找了一个打工的活儿。像他这样基础差、对学习又没有兴趣的学生,想学好,除非是神话。”李云华默然无语了,作为从教师行里出来的他深知,得到老师这样评价的学生,说明在学习上真无药可救了。他低头看了一眼魏宝林的作业本,又是一惊,那上面的字迹与那封举报信上的一模一样。李云华的心一阵不好受,他终于明白,这个叫魏宝林的学生是被宠惯了,所有的荣誉都要归他,一有不如意,就受不了,便告了最器重自己的人。
于建国惊恐不定地看着李云华,等着他的发落。半晌,李云华才摆摆手说:“算了,此事就此打住,谁也不要再提了。”而后又自言自语道:“怎么会是这样?”
李云华的车临驶出校门那一刻,他无意中一抬眼,看到学校门口挂着一幅大标语:“师生齐心苦干半年,争取全县三连冠。”而下面“教书育人”的几个字却显得很小,退缩在一个角落里。李云华顿时明白症结的所在,他抄起手机,拨通了校长的电话,说:“请把‘教书育人’那几个字放在最上面,尤其是‘育人’两个字,要加大,成为最大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