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佳诗小说网 > > 风起1924 >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太平洋上的身影(七)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太平洋上的身影(七)(1 / 1)

李恪一行抵达天河机场的时候,此时的机场上空有几架没有螺旋桨的战斗机正在空中训练。李恪见此,就让司机把车停下,自己走下车在车队旁边,认真地看着天上正在飞的飞机。

就算是旁边的人不认识这种飞机,也知道这款飞机跟其他飞机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速度。相比于其他飞机,天上这款飞机的速度很快,恐怕中国现役的所有飞机都追不上这款飞机,包括美国援助的p-51野马。

看到天上的这飞机,即便不是第一次见到,李恪依然很激动,这可是喷气式战斗机啊,而且还是服役了的喷气式战斗机。

这是中国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采取机头进气,一对中等后掠的下单翼,配备两台750kg的涡喷发动机,搭载4门20mm机炮,最大速度803公里/小时{6500米},配备了更先进的光学瞄准具。这款喷气式战斗机,军方番号q-3,绰号‘鬼车’,出现在李恪眼前的是预生产型号,也就是a型。计划先生产36架,然后根据实战暴露出来的缺点,再进行改进,而且正式型号有可能换装900kg的发动机,甚至更大马力的发动机。

动力部门不仅在攻克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而且根据李恪的要求,正在设计单发、机身发动机、更大后掠翼的新式战斗机。据李恪所知,设计方案已经快拿出,正在进行风洞测试,不过目前没有那么大马力的发动机,这才是最大的制约。

可以说这么说,在喷气式发动机上面,中国并不落后于欧美。甚至此时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就中英德三国,不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国的喷气式战斗机都还没有投入实战。而这一切功劳都归功于以巴玉藻为首的上百名航空人才的努力,毫无疑问,这些航空人才那都是未来中国航空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样,还有接下来李恪要去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是中国能否追上欧美的关键。

“长官!”

就在李恪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正在进行空中飞行训练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时候,乐以琴则是快速地来到了其面前。

目前生产出来的q-3型战斗机,一共只有12架,不过却成立了一个大队的编制,因为预生产型共36架,剩下的24架正在飞机厂的车间里组装,过不了多久就能下线,经过测试后就可以交付。

在天上的几架飞机结束训练降落后,李恪才对一旁的乐以琴说道,“这支部队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实战?纸面的数据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有战场上的结果才能证明这款飞机是否适应战场。”

这个大队的飞行员都是从目前空军中数千名飞行员中进行挑选出来的,飞行水平那都是堪称一流。而且这个大队长,李恪钦点乐以琴来担任,可见李恪对这个大队的重视。当然李恪这么做,周至柔自然不满,不过他想要短时间内消除李恪在空军的影响很难,毕竟很多优秀的飞行员和各层军官都是李恪培养出来的,师生情谊在那里摆着。

不过周至柔也没有正面跟李恪冲突的想法,而是先培养自己的班底,确保手上有一支属于自己控制的力量,然后在再图其他。

“回禀长官,这个中队,如果需要的话,再过一个月应该就可以投入实战。”乐以琴咬咬牙说道。

“是有什么困难吗?”李恪察觉到了乐以琴异样的情绪。

“报告长官,是有点。主要这个新式战机的性能,下面的飞行员还无法适应,包括高速中射击、格斗等,而且高速航行对于飞行员的身体负荷也很大。卑职也在飞这个飞机,即便是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依然有些吃力。”乐以琴如实说道。

对于乐以琴的抱怨,李恪并没有生气,作为一款全新的战斗机,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而且设计人员又不是飞行员,有些东西考虑不到,“这些问题都记下来,然后好让设计人员做出修改。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在训练场训练再久,也不如去战场实战演练一番。

这样吧,我会给周司令和陈司令他们说一声,让你们在年后进驻合肥的机场。现在江南地区的日军战机,基本都是一式和97式,性能这些你们都熟悉,先拿他们练练手,然后再投入其他战场。”

李恪说的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因为随着侵华日军的战略重心调整,江南地区不再是他们的防守重点,自然在战机方面也不是很强。一式的最新型号和二式‘钟馗’、刚刚服役的三式‘飞燕’都进驻华北以及台湾,而作为在战略上被放弃的江南地区,驻扎的都是一式早期型号,甚至还有在中国战场都算落后的97式战斗机。

这也很正常,97式战斗机作为一款总产量超过3000架的飞机,在日军中广泛存在也很正常,虽然在对付q-2c型、d型、e型以及美国援助的p-39、p-40、p-47、p-51等不占优势,但对付普通的中队或者游击队这些没问题。

所以在华北和江南地区都有数量不少的97式战斗机,其中华北最多。

对于一式和97式,中国空军的飞行员都很了解,即便是q-3这个中队的飞行员还无法熟练掌控这款新式战斗机,但对付江南地区的日军战机,危险并不大,反倒是可以用来练手。

乐以琴听后眼前一亮,这倒是个比较不错的办法,相信有了实战的经验,对于飞行员加快掌握新式战机会是个很大的帮助。

李恪随后跟q-3a的第一批飞行员简单的聊了一会儿就登上了一架运-2。其实李恪完全可以在王家墩机场乘坐飞机,但因为想来看看喷气式战斗机大队的训练情况,所以才舍近求远,来到了远点的天河机场。

飞机上的人不多,依然只有李恪及其随从,不过当飞机降落的时候,人可就多了,不过这个多也是相对而言。在机场不远处,就是一处比较大的拦河大坝,应该是个水电站,当然此时中国的水电站其实规模都不大。

此时中国的通电率低的很,就算是大城市都无法保证充足供电,小城市或者小县城什么的,有没有电都是一回事,即便是有也只有有钱人才能用。而在这个地方,不仅仅有机场附近的这个水电站,在下游十公里左右还有一个水电站,这个密度还是挺大的,也正因为有这两个水电站,反倒是让这里的居民大多都能用上电。

看到眼前的这个地方,俞大维很吃惊的,也很疑惑为什么这里会有两个水电站。当然更让他疑惑的是,这里的单位虽然属于兵工署下属单位,但却不受兵工署的资金监管,资金来源也不是来自兵工署或者国民政府财政部门。要不是之前的一次整顿,俞大维都不知道还有这个部门的存在。

这个部门的名字也很普通,叫作‘兵工署第九研究所’,不知道还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研究所,毕竟作为此时中国最大的军工部门,兵工署下属的研究所多的要命,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个普通的‘第九研究所’。

“叔民,这就是你带我来的目的地?那个神秘的第九研究所?”俞大维比李恪先到,不过一直在机场等候,在李恪一下飞机,他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之前他就想知道这个‘第九研究所’到底是干什么的,不过李恪一直忙着前线的战斗也没空回来,兵工署内部知道的人也不多,就算是知道的也没告诉俞大维。所以在李恪从前线回来后,俞大维就想从李恪这儿打探清楚这个‘第九研究所’的底细,他作为兵工署的署长,居然不知道下属单位的情况,这也挺失败的。

“没错,这算是兵工署最大的秘密,别怪我一直不对你坦白,而是关系重大。”李恪看了一眼俞大维,语气无比认真地说道。

俞大维开始没发现这里为什么关系重大,不过就在大坝前,他们的车队就被拦住了,到达最后的核心区域,一共五次停车检查。而且在这方圆二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俞大维发现了不少巡逻的卫兵和便衣。

当他看到从一栋其貌不扬的建筑里走出来的几人时,俞大维惊讶了,“泽民先生?叔伟?华教授?严所长?怎么你们都在这儿?我就说这几年没怎么听说你们的消息,难道这几年你们都在这里?”

俞大维口中的这四人,分别是李复几、曾昭抡、华罗庚和严济慈,这些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俞大维自然都认识。

李复几是第一位出国留学{德国}并获得物理学博士的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留欧博士学位获得者’,俞大维早年就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学习哲学和数学,对于李复几这位声名鹊起的前辈自然不陌生;他跟曾昭抡的关系很简单,曾昭抡是曾国藩堂弟的曾孙,俞大维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孙女,而且曾昭抡的妻子叫俞大絪;华罗庚跟他都是数学家,而且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而且是中国中的第一和第二;严济慈也是此时国内有名的学者,俞大维虽然在兵工署工作,但其本身也是个著名学者,相互之间也都熟悉。

最让俞大维惊讶地是,这些人来这里,他居然都不知道,而且几人也都没告诉过自己。

“大维,这个事实在是关系重大,原谅我没向你吐露。”曾昭抡笑着道,他跟俞大维的关系不错,所以说话比较随意。

“那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两个物理学家、一个数学家和一个化学家?”俞大维疑惑道。

“这只是我们四个人的专攻方向,在这二十多平房里的地方,有着还有着大量国内知名的动力学家、生物学家等等。我们一年里,除了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其他时候基本都在这里,你说我们在干什么?”李复几笑着道。

出生于1881年的李复几,今年已经63岁,是这些人中的前辈,也是主事人。因为李恪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才主持这里的工作,李复几无疑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而且李复几跟李恪还算得上亲戚,只是有点远。

李复几的妻子是南浔‘四象八牛’中‘八牛’之一的邢家女儿,而李复几的长女还过寄给张静江堂兄张石铭家。最后在张静江的推荐下,李恪就采用了李复几。

听到李复几的介绍,俞大维的脸上不断变得凝重起来,他不明白李恪为什么把这些人聚集起来,而且这些人还心甘情愿地过来。

李恪也看出了俞大维的疑惑,便笑着道,“进去再说吧,这里可不是说话的地方。”

走到面前这栋楼里面,俞大维陆陆续续发现不少熟悉的面孔,当然还有一些年轻人,应该都是那些人的学生。李恪带俞大维不仅仅是在这栋楼里转,还去了其他的楼。这些楼都一样,那就是表面其貌不扬,里面却是另有乾坤,就那些五花凌乱的仪器设备,就让俞大维看花了眼。

俞大维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他看得出来这些仪器都价值不菲。虽然兵工署有钱,但账目他都看过,没有这么大的开支。

旁边的李恪则是说道,“第九研究所成立于十年前,当时规模很小,在抗战第二年就搬到了绵阳这里。从成立到现在,前后共投入了5000万美元。”

“5000万美元?”俞大维大吃一惊,他知道国民政府的财政情况,也知道兵工署的情况,不解道,“我在兵工署查过,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开支。”

“俞署长,之所以在兵工署差不到这个账,是因为第九研究所的开支从来不走兵工署。而这些钱,都是李司令掏的,第九研究院成立的时候,李司令还兼任着兵工署署长,即便是其卸任后,这钱一直没有断过。一直!

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愿意来这里的原因。”

最新小说: 在末世成为僵尸一姐 叶家河图 斗罗之凤凰神话 小娇矜 上门姑爷 最强反派降临,开局抓走一尾 斗罗之主上大人觊觎我 书房宠婢 云球(1-3册) 快跑,这个文明开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