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也不意外,点点头,连道“好”、“请”,接着却问了一个别人听了奇怪的问题:“需要带路吗?”
旃檀功德佛呵呵一笑:“不必,我能寻得到他。”
随即便步步生莲的消失。
寻谁?
自然就是那东岳大帝。
阴间是两大势力掌控的,陈玄奘即便只是想在自己管辖的区域里大面积推广“震慑从善”这一诊策,若不想大动干戈,还是得得到地藏王菩萨和东岳大帝两位地府首脑的配合。
现在地藏王菩萨说服了,自然还得找找东岳大帝。
只不过,相较地藏王菩萨,东岳大帝在阴间更显神秘。
一来是东岳大帝本来就低调,二来却是东岳大帝在民间之中,名声是远低于地藏王的。
只说一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大家就知道这是说的地藏王。
而这句话如此的通俗易懂,大家就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发大愿渡尽地狱。
但是东岳大帝?好吧,估计就是东岳泰山神呗?
你说五岳大家都知道,你说五岳大帝大家也勉强知道,但你要说东岳大帝居然是阴间地府唯二的至高统治者之一,那恐怕很多人就要大吃一惊!
这可能有何东岳大帝在地府里的称谓不同有关系。
东岳大帝,在地府里是叫做仁圣天齐王的。
这就怪不得了。
没什么特色啊!
此外还有“天齐仁圣帝”、“天齐大生仁圣帝”这两个同样没什么特色的名号!
还是叫东岳大帝的好!
当然,这也和大家常识不同有关系。
东岳泰山,大家印象里提起泰山,那都是气势雄浑、帝山、封禅之山和天下第一山这些刚阳的印象,那以此延伸出来的东岳大帝,怎么会是阴间的至高神之一?
其实,这就是所谓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的道理。
泰山不单单是帝山,也不单单是封禅之山,还是至刚至阳之山,但阳极生阴,所以,它不单单是生命奋发的象征,还是生命终结的象征。
大家看看繁体的岳字,山下面一个狱就是岳。何意?
泰山下面就是地狱!
自古以来,泰山都是神山,大家认为在泰山可以沟通上天,但大家都忽略了,封禅二字,封者为“祭天”,禅者为“祭地”。封禅不仅仅是在沟通上天,也在沟通大地,沟通地狱!
《管子·封禅篇》: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
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也就是说早在华夏文明之处,大家就认为泰山可以沟通天地。
但有人可能会说,可以沟通不代表最近。
《后汉书》载:"中国人死者,魂归于岱(泰)山地也"。
泰山为天下至阳之地,也孕育了人间最旺盛的阴气,也就是地府。这是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道德经里面说物壮则老,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极必反。
泰山是上接九天天庭下通九幽地府,那泰山神的东岳大帝,自然也是这样一位掌管万物生死之神。
不过,我们前面似乎提到过一位同样是掌管生死的大神,四御其一——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那这两位之间,谁更大呢?
自然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因为这位的这个名号你或许不熟悉,但后土娘娘你必然是知道的!
而六道轮回,正是后土娘娘所化!
而地府根基中的根基,都是六道轮回,甚至六道轮回还是三界运转的根基之一。
而相比较之下,东岳大帝只是管理者,自然是后土娘娘更大。
不过,因为六道轮回乃后土娘娘所化,所以一般若无大事,后土娘娘轻易不会现身。
在这种情况下,明面下,地府势力最大的两个代表就是地藏王菩萨和东岳大帝了。
旃檀功德佛很快找到了东岳大帝。
和东岳大帝一开始感应到他一般,他一开始也察觉到了东岳大帝的感应。
比后台,两者差不多,所以对于旃檀功德佛一下来后没有先找到东岳大帝,两神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旃檀功德佛这边是本着一件事情完成再找另一个人的性质,无所谓。
至于东岳大帝,你看他能混到如今声名不显,就可想而知这个神多么低调,他不知道旃檀功德佛背后也站着一尊圣人,倒是无意与旃檀功德佛计较的无所谓。
而当旃檀功德佛找到东岳大帝时候,见到的,就是一个头上扎着道士头,身上一身道袍,手上持着一本经文正在阅读的居家道士模样。
真不像是一方大帝!
旃檀功德佛尽管对东岳大帝有一些性格揣测,却没想到真是见着这么没帝君威严的神。
再看四周,却是一个守卫都没有。
虽说神明之间,一神就是一国,高级神明阻挡不了的敌人低阶仙神也无法阻挡,更起不到警卫作用。
不过真的不要这种排场的帝君,还是少!
而别看地府是被人教、阐教、佛教联合起来不能放松管制的势力,但因为地府的必要性,这里的人手又是极多。
比起被下放的只有阿猫阿狗两只的真武大帝,东岳大帝手下可是人手充足兵强马壮!
在他之下,有北阴酆都大帝、五方鬼帝、罗酆六天、再旗下才是十殿阎罗,至于更多的牛头马面、判官这些喽啰却是不需再提,若非如此,他也没空闲能读书。
不过,有人可用不用来充场面,这东岳大帝看起来性格倒是颇为简朴。
再看看东岳大帝的居所,也只是一间茅草屋样式的房子,加上一个和茅草屋差不多大的庭院,庭院里有一张石桌,东岳大帝正是坐在了庭院的石桌上读书,这就完了。
旃檀功德佛满面笑容的接近,随即远远看到东岳大帝手上,将书本卷起透出的经文,是一些阴阳道理。
看来是一本道家经文。
等他想看更多,东岳大帝反手已经将书本扣上,然后收到了囊中。
随即他拿起摆在石桌的茶几上的一壶茶,给自己面前的杯子倒了一杯,又给另一个杯子倒了,随即右手拿起一杯自顾自喝起来,左手也作出欢迎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