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诸葛亮按惯例每一旬回家一次,.
那天,他刚到家,妻子黄硕就跟他说:“夫君,刚才马良刚来找过你。他讲要是你回来,没有人见到的,就马上回临烝。”
诸葛亮觉得很奇怪,他心里想,是不是他犯了什么罪,刘备要抓他的。但是,他又觉得刘备刚刚在全军表扬了他,这怎么又会突然来抓他的呢?即使他犯了罪,刘备也先叫他来面对面的审问才对的。
诸葛里正想叫仆人去请马良来一下,这时,马良有找上了门来了。
诸葛亮一见马良进门来了,他就马上问道:“贤弟,你来找过我,是有啥急事的?”
马良没有马上回答诸葛亮的问话,而是问诸葛亮,回来有没有被人见到了呢?
诸葛亮讲他并没有干坏事,为什么怕人见到他回来的呢?
马良说:“东吴的周瑜死了。难道兄长没有听到的吗?”
诸葛亮说:“我是没有听到这个消息。不过,周瑜的死与我有什么关系?”
马良说:“周瑜的死,可与兄长关系大的喽。兄长还是赶快回临烝吧。”
诸葛亮就问个为什么?
马良说:“周瑜的噩耗刚转来,主公就召集文武官员来商量,准备派员去东吴吊丧,参加周瑜的葬礼。会上没人自报当使者去东吴。”
诸葛亮问道:“为什么没人敢去东吴?”
马良说:“因为那边传来说。周瑜之死就是受到荆州三次大气的打击,才急死去的,特别讲你孔明是主凶呢。因此大家就怕去东吴参加周瑜的葬礼。所以我才来告诉你兄长还是赶快回临烝。免得主公又派你当使者去东吴。”
诸葛亮一听到马良这么说,心里马上乐起来了。整个荆州集团没有人敢去,他诸葛亮敢去了,就为刘备解了一次大难题。刘备又要启用他了。
诸葛亮说:“既然大家都怕去东吴,那我就是去吧。”
马良说:“兄长,你还是考虑好呀。你真的去东吴,凶多吉少!”
诸葛亮说:“凶多吉少。到底还是有点吉,不是全凶的呀。我还得去一趟东吴。”
黄硕和马良极力的劝说诸葛亮不要去东吴。诸葛亮就是不听。
原来诸葛亮极想又立一次大功,好回荆州来主持军事大权。去吊唁周瑜虽然有险,但是事情考虑周密了,就能化险为夷。
没人敢去。他诸葛亮敢去,才凸显出他诸葛亮无畏精神和勇气。
诸葛亮去见了刘备,向刘备请缨,他要当使者去东吴吊丧周瑜。
刘备说:“军师你去东吴?不行!东吴把周瑜之死的责任全部归罪于我们的呀,特别讲是你军师施计用兵三气周瑜,才导致周瑜激死的。你是不能去东吴的。”
诸葛亮问道:“有何证据说是我气死周瑜的?”
刘备说:“东吴来报丧的人讲,周瑜在临死之前,仰天大叫几声;‘天啊天,天既生了瑜。为何又生亮?今我才被诸葛亮激死呢?’这不是直指军师你就是害死周瑜的吗?你去东吴,周瑜的部下岂有放过你的呢?”
诸葛亮问道:“哪谁能去的呢?”
刘备讲他亲自去一趟东吴。
诸葛亮讲主公更是不能去东吴的了。一是主公是君侯,君侯去吊唁别国的一个都督。那是级别不对等;二是主公刚带夫人从东吴回来,东吴的吴侯对主公有怨气还未消的呢。此次主公去了,可能被扣留起来,以荆州换人才被放回来的。这样损失太大。
刘备本来就是没有勇气去东吴的,他之所以这样讲,只不过是一种作秀而已。一见诸葛亮拦他了。他就讲,那就让关羽去喽。以弟代兄。道理是充分。
诸葛亮讲们关云长待人太傲慢。去东吴就是怕他说话得罪了东吴。
刘备又讲,那就让张飞去喽。
诸葛亮讲张翼德去东吴也不行。张翼德讲话直来直去,就是怕冲撞了东吴人。
刘备又讲,那就派马良去喽,马良曾经自告奋勇说当使者出使东吴参加周瑜葬礼。
这时,诸葛亮才知道,马良要劝说他不去东吴,目的就是马良想出使东吴一次。立一次功。但是诸葛亮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在立一次功,他是不能让机会错过的。于是诸葛亮就讲,马良是刚到集团来的,他在在东吴是没有知名度的。再说,马良的级别跟周瑜的级别是不对等的。让马良去东吴,东吴就讲我们荆州不重视周瑜的葬礼。
刘备就问诸葛亮说:“军师,那样,该谁去的呢?”
诸葛亮说:“亮去最合适!”
刘备说:“军师去东吴,就是怕周瑜的部下将领要加害军师的呢。”
诸葛亮说:“周瑜还活在世,亮都不怕他,现在他死了,亮还怕什么?再说,亮的级别跟周瑜是对等的,亮去了就能证明我们荆州集团对于周瑜的葬礼是很重视的呀。”
刘备说:“既然如此,那就让军师在去东吴一趟喽。让云长或翼德一人跟军师去东吴,如何?”
诸葛亮说:“关将军、张将军都是比亮年长。让你年长去保护年小的,不雅观,还是让赵云跟亮去一趟东吴吧。”
当下,刘备就批准赵云带五百兵去保护诸葛亮出使东吴。出使的事定下来之后,刘备又给诸葛亮一个任务,那就是叫诸葛亮到了东吴,就寻找江东贤士,动员他来荆州辅助他刘备。
这件事对于诸葛亮来说,是相当艰巨的。因为前次诸葛亮去东吴时,基本就是被周瑜软禁起来,没有跟外界人接触过,根本上不懂得谁就是贤士名人。但是诸葛亮还是对刘备说:“那我到了东吴就暗访一下,碰上贤士名人的,就说服动员他来荆州共事。”
当下,刘备就令人去把祭礼搬下船,又叫赵云去挑选强壮的士兵五百名,准备护送军师去东吴。
诸葛亮也趁这机会回家跟妻子和儿子话别。
后人有诗云;
周瑜英逝刘备慌,
诸葛冒险去吊丧。
巧舌如簧陈大义,
赴汤滔火见衷肠。(未完待续)